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

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》教学大纲

发布日期:2023-01-17    浏览次数:

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》教学大纲

一、课程目标

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》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》《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》等文件精神,根据《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》要求,面对全体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,是一门应用性、实践性较强的课程,是一门集知识、体验、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,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重要平台和主要载体,也是识别和干预心理困惑学生的主阵地,更是完善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。为了更好地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趣味性和实效性,结合学校实际,特制定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》实践课程方案,组织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。通过实践课程教学,使学生在知识、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:

1.知识目标:通过本课程的教学,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,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,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,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。

2.情感目标:通过本课程的教学,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,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,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、心理状况、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,正确认识自己、接纳自己,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,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。

3.能力目标:通过本课程的教学,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,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。如学习发展技能、环境适应技能、压力管理技能、沟通技能、问题解决技能、自我管理技能、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。

二、主要内容

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读

教学要求: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,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,能够自主地

调整心理状态,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。

第二章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

教学要求: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自我发展的重要性,了解并掌握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,能够识别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原因,并能够对其进行调适,建立自尊自信的自我意识。

第三章 大学生人格塑造

教学要求: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格的基本知识、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和自我人格发展状况,掌握大学生常见人格缺陷的表现、形成原因及调适方法。

第四章 大学生情绪管理

教学要求: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的情绪特点,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,自主调控情绪,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。

第五章 大学生学业发展

教学要求: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大学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与学习心理特点,了解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及成因,学会调适学习心理障碍,使自己拥有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。

第六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

教学要求: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、特点及类型,理解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,掌握基本的交往原则和技巧,了解人际关系障碍的类型及调适方法,增强人际交往能力。

第七章 大学生恋爱与婚姻

教学要求: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性生理和心理的发展,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,了解大学生在性心理和恋爱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,形成对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的正确认识。

第八章 关爱自己,关注家庭

教学要求:通过了解原生家庭的含义、作用,理解原生家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,熟悉家庭问题带来的心理困扰,掌握正确看待原生家庭对自身的影响并提升平衡自我心理的能力,掌握调适自己心理困扰的方法。

第九章 压力应对与心理健康

教学要求: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压力和挫折,了解大学生压力及挫折的主要来源,了解压力与挫折对人生的意义,学会正确管理压力和应对挫折。

第十章 大学生网络心理

教学要求:通过了解网络这把双刃剑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,了解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心理及行为特点,掌握大学生预防网络成瘾的对策,掌握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进行娱乐。

第十一章 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危机干预

教学要求: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生命,尊重生命,珍爱生命通过了解危机的含义、特点、产生机制,帮助大学生识别心理危机的信号,掌握初步的干预方法,预防心理危机,维护生命安全。

第十二章大学生心理咨询

教学要求: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功能、心理咨询的内容与类型,建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以及自助求助的意识。

三、教学进度

第一章3课时

第二章3课时

第三章3课时

第四章3课时

第五章2课时

第六章3课时

第七章3课时

第八章3课时

第九章3课时

第十章2课时

第十一章2课时

第十二章2课时

实践 6课时

考试 2课时

四、教学方法

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、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,以教师为主导,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。如课堂讲授、案例分析、小组讨论、心理测试、团体训练、情境表演、角色扮演、体验活动等。

(一)课堂讲授的方式,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解定义、概念、理论等知识,其间应注重师生互动,或穿插些心理测试的量表以吸引学生兴趣。

(二)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探索开放性问题,教师提出需讨论的问题后,由学生采用分组讨论形式进行思考、探索、解答和分享。

(三)团体心理素质训练或拓展的游戏帮助学生从小活动中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。

(四)充分运用各种资源,利用相关的图书资料、影视资料、心理测评工具、微视频、微电影等丰富教学手段。同时聘请有关专家,举办心理专题讲座等各类活动补充教学形式。

五、考核要求

考查:

平时成绩40%(包含实践课成绩10%),期末成绩60%。

上一篇
下一篇